《尋烏調查》是毛澤東1930年5月所作的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的重要調研,內容包括尋烏縣城人口的政治地位及成分情況、商業情況、舊有土地關系、剝削狀況、土地斗爭情況等,內容翔實,具有開創性的重要意義。
尋烏調查內容
《尋烏調查》全文共五章,超過七萬字。
前三章為尋烏的政治區劃、交通運輸和商業狀況,后兩章是土地關系和土地革命情況。
《尋烏調查》詳細敘述了尋烏的水陸運輸、商品集散和流向,以及20多個行業的狀況。
關于農村的土地關系和階級關系,毛澤東指出,占全縣人口百分之幾的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
地主中有大中小地主和“公共地主”之分。大地主和中地主是全縣的權力中心。
富農則有出租部分土地的“半地主性的富農”和專門靠高利貸剝削的富農。
地主富農對農民的剝削形式,是地租和高利貸地租一般占收獲量的50~60%,還有各種形式的附加剝削。
農民經常是剛收獲交完租就沒有飯吃了。
高利貸剝削更加嚴重,是富農及殷實中、小地主剝削貧農的一種最毒辣的方法。
在地租、高利貸的剝削下,貧農往往不得不賣兒賣女。
此外,農民還要忍受各種形式的捐稅剝削。
尋烏調查意義
尋烏調查歷史經驗表明,通過調查研究來弄清實際情況、用調查研究指導黨的科學決策、通過調查研究對當地的階級路線進行明確等。
從尋烏調查中學習毛澤東的調查藝術、牢牢把握四種工作態度、調查工作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調研成果人民檢驗。
《尋烏調查》敘述了土地革命中的分配土地,主要采取按人口平分方法。
并注意到貧農提出的“平分土地”和“徹底廢債”的口號,也是針對富農的。
毛澤東說,弄清了富農問題,才提出了解決富農問題的辦法。
在消滅地主階級的土地革命中,對富農的土地要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否則就不能滿足中農、特別是貧雇農對土地的需要。
此外,《尋烏調查》也為土地革命初期制定中國共產黨對待商業資產階級和爭取城市貧民群眾的策略,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相關信息